压在养猪人身上的这三座大山,该如何推翻?

来源: 猪e网

2018年非洲猪瘟之后,生猪行业经历了大变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大量散户退出市场,坚守阵地的家庭猪场经历了2019-2020年的养猪高利润之后,在2021年到现在,差不多有吐了回去。与前几年相比,现在仍有三座大山压在了养猪人身上!

第一座大山:饲料成本上涨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尤其是进入2022年之后,饲料价格多次上调,大家都清楚,养殖成本里面,饲料成本占比差不多要到70%!进入2022年后,豆粕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5500元/吨,玉米价也一度上升到了3000元/吨的价位,近期受国际大环境趋势缓和影响,饲料成本价格这才有了小幅的回落,但是与前两年相比,仍旧维持较高位置,高成本与低价格,双向挤压养殖户,如果这种情况继续长期维持的话,会严重影响养殖户积极性。

第二座大山:供需关系失衡

2018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开始出现,猪价开始迅速上涨,2019年-2020年维持在30元/公斤以上的高位运行,养殖利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高峰时期,一头猪净赚2000元,在高利润的刺激下,规模场和散户都在扩大规模,外部资本也开始大量进入生猪市场,生猪产能得到了快速恢复,尤其是2020年,这种现象更是如此,别的不说,仅看牧原的出栏量,2018年才1101万头,到了2021年年出栏量就达到了4026万头!

再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4%,定点监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达到4.39亿头,这部分产能的消化仍需要时间。进入2022年后,今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截至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68.2万头,环比下降0.51%,依旧高于4100万头标准保有量。

对于整个生猪市场而言,产能阶段性过剩。生猪产能的释放还在持续中,能繁母猪的去化速度依旧不理想。

供应增加,消费则开始减少,据朱增勇团队研究显示,按人口折算,中国每年人均猪肉表观消费量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小幅下降,尽管2021年有所反弹,同比大幅增长24.5%,但也并未超过2014年最高水平。

第三座大山:疫情下的消费疲软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

2018年,非洲猪瘟在国内暴发,由此引发2019年、2020年猪肉价格暴涨,禽肉挤占部分猪肉消费,导致猪肉占家庭肉类消费的比例从之前的65%左右,一度跌至55%左右。2019年至2020年生猪产能受损,猪肉消费量由正常年份的5500万吨,锐减至4500万吨,这中间1000万吨的消费缺口由禽肉、牛羊肉补足,且禽肉、牛羊肉未来继续维持增长趋势。

尽管随着2021年中国猪肉产量基本回归常值,猪肉占家庭肉类消费的比例也跟随回升至65%,但肉类消费格局的转变已经在路上。

从短期来说,肉类消费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从中长期来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随着中国老龄人口比重的提升,会带动白肉的消费需求,也就意味着禽肉消费未来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同时,随着预制菜、快餐等产品的兴起和普及,也会进一步带动禽肉消费增长,以及牛羊肉消费需求的稳中有增。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产能会不会在后期快速硬着陆?

2021年-2022年生猪行业相关政策出台还是比较频繁的,尤其是生猪产能调控政策以及猪价预警机制,对生猪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经历了2018年产能大减,2021年产能恢复,稳定市场的大方向成为重中之重,尤其是能繁母猪以及猪肉产量等重要治标都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产能快速波动而导致猪价大幅波动,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在低价格,高成本的双向挤压下,再叠加非洲猪瘟以及新冠疫情影响,生猪产能还有可能会快速去化,容易造成“硬着陆”,影响生猪基础产能,不利于后续市场平稳有序供给。

目前各方面政策都在初步实施的阶段,想要达到效果,还需要时间去维系,让各项指标都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当前正值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下要解决的,还是要帮助家庭猪场度过难关!毕竟与大型规模猪场而言,家庭猪场更需要帮助,家庭猪场仍旧占据国内生猪市场重要地位!如果目前的市场持续下去,可能会再次导致产能快速去化,猪价的大波动还会到来!

而家庭猪场,也要联合起来,才能掌控更多话语权,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撑,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但是经过合作团结起来,让体量变大,也会有更多的机会!

您认为呢?对于家庭猪场而言,您有哪些办法能让大家团结起来,掌握更多话语权呢?在这3座大山之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标签: 饲料价格 生猪产能 猪肉消费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