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健康管理,提升猪群“酒量”——浅谈保护易感动物的实践与感悟

来源: 李刚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猪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上至养殖集团,下到平民散户,鲜有幸免。中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世界养猪大国,历经千百次的复盘、论证和实践,防非复产取得了巨大成效。2021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能繁母猪达到4329万头,基本恢复到了非瘟传入前的规模,猪价持续低迷就是明证。

一 后“非瘟时代”呼唤成本控制

对于我国前期的非瘟疫情,我们从“传染病防控三原则”来分析:首先“消灭传染源”这一环节是失败的。其次,“切断传播途径”这一环,真正能做扎实的是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如扬翔的“铁桶模式”+“洗消站”+“检测实验室”;但大量缺少资金和场地的中小养殖场怎么办呢?这就势必要重视“保护易感动物”,提高“酒量”。事实上,一场非瘟浩劫后,脱颖而出的“阳光猪舍”“奇昌模式”“浚县网红猪场”“瑞普的沈丘模式”等,为中小规模养殖场提供了借鉴。

非瘟进入中国已四年,2022年主流话题,应该是“增效降本活下去,稳蓝防非降风险”。成本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疫病控制提高生产效率。

二 病机析因,对因防病=最佳成本控制

增效降本最大的问题就是纷繁复杂的猪病,而困扰猪群健康的四大疾病综合征有: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猪腹泻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免疫抑制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母猪“流”、乳猪“泻”、保育猪“喘”、育肥猪“咳”,这些表现均会影响成活率和生产效率。

(一)病机因果

其实正是因为免疫抑制的因素(猪圆环病毒2型、猪蓝耳病病毒、各种毒素等)参与其中,才导致复杂的综合征。如若严重感染圆环病毒,不能有效组织营养完成合成代谢,导致“营养不良”(脾虚),进而加剧细菌繁衍产生内毒素,发生“炎性过敏反应”,内毒素增多刺激巨噬细胞增殖(巨噬细胞是蓝耳病病毒的宿主细胞),会加剧蓝耳病不稳定,而蓝耳病病毒是动脉炎病毒,会加剧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导致毒素排泄障碍,发生“蓄积中毒”,而毒素又属于“阴寒之物”,进而影响寒症猪瘟抗体的上升,当猪瘟没有抗体保护时,此为“免疫抑制”,就会导致育肥猪易发生连续性流感,甚者产房新生乳仔猪会发生严重腹泻。

(二)支持疗法治疗“高热病”案例感悟

1、案例:西北某集团自养育肥场,2016年8月初存栏3600头,全群发烧,减食废食,该集团核心技术团队采用了各种方案治疗,10天后反馈前一天晚上给三栏猪注射了氟苯尼考注射液,猪只全部死亡。此时笔者马上意识到——猪的肝脏解毒功能到了极限,这就类似当年的“高热病”,于是建议使用“营养支持疗法”:

①全场停止一切口服和注射给药,把所有能够用于饮水的容器搬到猪圈;

②按照一吨水加入30kg葡萄糖、3kg中药氨基维他、1kg卡巴匹林钙比例混兑,连续混饮;

③要求工人每2个小时哄赶猪一次,连续坚持3~5天。

结果,第3天就有一部分猪开始爬墙觅食,第5天全部恢复了食欲;待笔者8月19日到场时,统一把猪瘟和伪狂犬病疫苗再免疫接种一次。

这个案例没用任何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为什么能治好病呢?笔者分析:是因“营养支持疗法”的机理:扩张血管,补充抗病能量,通过补充精微营养(代谢辅酶)促进恢复合成代谢,植物提取物强心温肾,调达肝脏,促进解毒排毒。

2、启示:毒素排除的过程,既是“免疫自稳屏障”恢复的过程,又是“非特异性免疫”恢复敏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被清除的过程。文中的“毒素”是泛指的各种影响动物体正常功能的物质,如霉菌毒素、组织垃圾、细菌内毒素、生物毒素、药物毒素等等。

(三)猪免疫系统组成、功能及关系

1、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有三大免疫保护屏障。先天免疫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免疫的基础,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第一道屏障——免疫防御屏障,相当于“边防军”一样的隔离功能;由吞噬细胞及体液循环构成的第二道屏障——免疫自稳屏障,相当于“清洁工”,不断地清除体内产生的垃圾,维护自体的免疫“稳态”。肝脏这个重要器官,既有分解任何进入机体的物质,并将无用的“垃圾”排出体外的作用,又有将吸收进入的营养在肝细胞内合成自体的糖元、蛋白质和脂肪等,供给机体生长、繁殖以及修复组织器官的合成功能。“肝乃将军之官,喜调达,恶抑郁”,所以肝脏是机体最重要的先天免疫支持器官。后天免疫又叫后天获得性免疫,是第三道免疫保护屏障,就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免疫监视屏障。免疫细胞实现非特异性免疫,用于清除早期感染的病原;免疫器官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以抵消进入体内的特异性病原对机体的伤害。

需要强调的是“免疫自稳屏障”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当机体不存在毒素过度蓄积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工作,可以及时清除感染机体的任何病原,包括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非瘟病毒等,而毒素产生与消除是一个动态过程。

2、动物需求与健康的关系:动物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行为需求,而生理需求决定生死的状态,就是“吃”和“住”,行为需求就是动物对环境的福利需求,满足动物需求就能维护动物健康。

说到“吃”,首先谈一下饲料实质,根据营养吸收的“木桶原理”,饲料就是依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微量补齐“短板”,提高饲料营养向动物机体的转化率。

营养不均衡或现代快吃快长“过量采食”养殖模式与健康之道相悖,由此产生的生物垃圾或“毒素”是导致动物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说到“住”,其实就是指猪的生长环境是否舒适——“应激”因素,人们往往会想到过冷过热、断奶、打针等等,但《猪的信号》里应激定义是“它不喜欢,但它离不开”……说明当环境不舒适时,应激就在时刻危害健康。而应激的危害机理复杂,总结以下三点:一是代谢紊乱,产生大量生物垃圾“毒素”,危害“免疫自稳屏障”;二是皮肤黏膜变薄,破坏“免疫隔离屏障”;三是免疫器官萎缩和免疫细胞减少,危及“免疫监视屏障”,总之,降低免疫力。

吃住不好最终显现在蓄积毒素上,毒素破坏免疫系统的“自稳屏障”,抑制了清除体内“病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才导致病原的快速增殖而作乱。

归根结底,发生疾病存在两种原因:一种叫“外感”,就是因为“生物安全”做得不好,如“引种”或“卖猪”导致新的病原进入,打破原有平衡而发病,此为“传染病”;另一种叫“内伤”,就是因为“吃”的营养不均衡,过少或过剩,或者“住”的不舒服造成的应激,都会导致产生各类毒素蓄积,影响免疫自稳屏障,抵抗力下降而打破健康平衡,只有外感与内伤两种原因碰到一起才会引起发病。

3、猪病实质:高密度、高应激的工厂化养猪模式,使猪体内积累了各类影响正常机体免疫功能的大量“垃圾”、毒素,机体毒素越多,免疫自稳屏障越紊乱,非特异性和特异免疫清除病原的功能就受到抑制,病原载量越多;机体抵抗力就是抗应激能力,疾病本质就是蓄积中毒。

就好比两个人喝酒,都能“最大量”喝1斤,但一个已经喝了9两,而另一个只喝了1两,问此时哪个酒量大?一定是喝酒少的那个人,而“存量”离“最大量”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个人现实的“酒量”。现代养猪模式——高能高蛋白、足吃足长,违背“健康之道”。笔者认为,所谓保健,就是在尽可能满足猪的需要的同时,经常补气排毒,调达肝肾功能,始终维持猪群“毒素”最少(“酒量”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保健。例如:要评价猪场的抵抗力或“酒量”,只需要观察和比较猪群在“应激”条件下的“不良反应”强度。

蓝耳病病毒是动脉炎病毒,会导致代谢动力减弱、微循环障碍、排毒障碍,在中国绝大多数猪场都是蓝耳病阳性,所以如果蓝耳病不稳定、不净化,就难以预防非瘟。

腹泻就是中毒之后的排毒,产房腹泻就是因母猪产前负担重、不运动气虚,导致毒素垃圾排泄不畅通,经母乳传给仔猪“毒源”,仔猪吃了母乳就会产生排毒表现,“呕吐”是中毒之初的自主排毒,“腹泻”就是中毒之后的排毒。

河南沈丘县有一个家庭农场养猪群,他们早在10多年前就坚持“营养保健”,长期“补气排毒”,合理免疫疫苗。同时改造猪舍为简易“标准化猪舍”,如地暖满足了“体感温度”并化解了“通风与保温”的矛盾;漏粪解决了卫生、空气、减少人与猪接触的问题;卷帘大窗采光,配置“水的净化装置”,一切以猪为本,实现了全年猪不生病,无抗养殖。在非瘟肆虐的3年多时间里,80%的猪场经受住了考验,20%的猪场发生非瘟后及时“清场”,快速复养,3/4的猪场复养成功。

三 补气排毒,“提升酒量”

兽医要跨学科学习,而且要与时俱进。过去仅会治疗个体疾病的,叫“临床兽医”;后来养殖呈现集约化发展趋势,疾病越来越复杂,院校开设“预防兽医”专业,一部分兽医工作者极不愿意接受“保健兽医”这一概念;在非瘟进入中国后,兽医职业需要再次提升,出现了“管理兽医”,这就意味着兽医要管理人员、管理环境、还要管理猪的健康。

现代工厂化养猪模式,因高密度养殖,尤其是限位饲养母猪,造成猪体代谢动力(中医称“气”)不足,致使营养(中医称“血”,包括各种精微营养和水等)的运输分布达不到预期,以“津液”(中医称呼,特指机体内所有以液体形式存在物质,如乳汁、羊水、眼泪、关节液等)来评价是否“气虚”,就是以体内不同性质的“水”的数量与分布是否正常,如气虚会导致便秘、产程超过4小时、弱仔多、泌乳少、产房仔猪黄白痢、延迟分娩、断奶后发情不规律(超过1周、假发情、不发情、返情)、“红皮症”(高热病)等。

工厂化养猪频率越高的猪场、或繁殖或生长压力大的阶段、或疾病威胁的时期,越是需要“补气+排毒”以加快代谢排毒的动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保证良好养殖环境以满足“猪”对环境的需求之外,还要在保证优等饲料营养的基础上做好“补气排毒”的保健,同时做好重大疫病的免疫。下文试以几个案例说明“补气排毒,提高酒量”的评价方法。

案例1:前文所述河南沈丘的家庭农场在非瘟到来后,坚持在饲料中添加“补气排毒组合”,80%的猪场扛过了非瘟,20%发病的大都复养成功;

案例2:2018年9—11月河北廊坊某规模猪场,母猪群使用“补气排毒”组合一个月,前后分别随机采集各十头母猪的血液样本,在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做“健康指数”检测。

2018年9月29日,开始给母猪混饲“补气排毒组合”,2018年11月4日,饲料添加试验结束。

试验结果可见,改变最明显的是“毒素蓄积指数”。但因6大指标数量级不同,无法观察试验前后差异变化是否显著,于是引入【健康综合指数】评价法:健康综合指数=1-(试验后-试验前)/实验前×100%

评价标准为:

分析1:各胎次整体猪群的健康改善如下表:

结论:补气排毒组合,连续使用1个月,能显著改善各胎次母猪的毒素蓄积指数、免疫指数,试验结果与该组合功效相一致。

分析2:后备母猪的健康改善如下表:

结论:补气排毒组合,连续使用1个月,能显著改善后备母猪的毒素蓄积指数、营养指数,该试验结果与该组合功效相一致。

案例3:2018年黑龙江某500头母猪场,出现了蓝耳病不稳定状况,经销商开具了如下方案:替米考星肠溶颗粒+补气排毒组合,各2公斤/吨料,连续混饲2周。初发病严重时,每月混饲2周,后来稳定下来后,只用“补气排毒组合”每两个月混饲2周。

该场一直坚持使用该保健方案,以至赚到了非瘟后的“天价行情”,曾经大赚。2019—2020年曾做过非瘟“拔牙”,但此方案一直未中断,只“拔牙”拔掉了50头母猪,其余正常。2021年4月10日在天津渤海农牧做抗体检测,各阶段蓝耳病的S/P平均值100%转阴。

分析:长期或定期使用补气排毒组合,可以显著降低猪群“毒素蓄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使该场从蓝耳病活跃场转变为阳性稳定或阴性场,从而躲过了非瘟的侵袭。

黑龙江某猪场2021年4月10日抗体检测报告

四 小结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中国又是一个蛋白质供应相对不足的国家,养猪的实质是把植物性原料高效地转化为动物蛋白的过程。养猪最大的成本是饲料,动保是小成本,但投入产出较高,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有时可起“四两拨千斤”之效。

在此特殊时期,笔者提出“补气排毒,提升酒量”方案,希望能有益于养猪业的成本控制、提高猪的成活率和生产效率,达到养猪业“增效降本活下去,稳蓝防非降风险”的目的。

专家点评

自2018年8月暴发非洲猪瘟以来,中国养猪业在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按照传染病防控三原则,创造了战胜非洲猪瘟的各种模式,如“阳光猪舍”“奇昌模式”“铁桶模式”等,使养猪存栏规模快速恢复到了非瘟之前。这些模式主要是通过加强生物安全、营养均衡、精准消毒、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等措施,增强猪群健康水平(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控制病原,成功地防控了非洲猪瘟和蓝耳病。“后非瘟时代”猪价低迷,降本减耗、提质增效是2022年的热门话题。该文作者从自己的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健康管理“提高酒量”的观点,摸索出一套“补气排毒组合”方法,操作便利,可供同行借鉴。

点评专家:娄高明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