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看新闻 >

创新制度令垃圾分类迈上新台阶 代扔垃圾催生出职场新业态

2019-06-26 10:39:40    来源:工人日报

“变废为宝”的拾荒者,在走街串巷中实践了千百年。随着垃圾分类强制推行,在互联网的加持赋能下

代扔垃圾催生出职场新业态

随着分类垃圾的普及,而今重庆街头涌现出不少“垃圾骑手”。只要软件上显示垃圾回收箱已装满,他们就像快递员一样,会在五分钟内赶来清空运走。而在各地纷纷出台垃圾强制分类法规后,催生出代收垃圾网约工以及1元代丢垃圾等新兴职业……垃圾分类已成为政策暖风下一个新诞生的市场。

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战略产业,环保近年来的产值正呈现出几何式增长态势。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环保整体产业链从“没人要”到万亿元级投资体量,而且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仍将维持这一增速。到“十三五”末,中国环保产值总额的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左右。

市场研究机构的估算表明,中国垃圾分类在2020年的近期市场份额为160亿元,而远期市场份额估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负责生活垃圾清运的环卫市场在PPP模式的推动下,已成为垃圾处理市场的“蓝海”,正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20年,整个环卫市场将产生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代扔垃圾或许能公司化运作

家住重庆地博春天小区的市民刘先生,因工作的原因每天早出晚归,而小区规定垃圾必须定时定点投放,对此他很苦恼。最近,小区张贴的一张小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有人可以代扔垃圾,1~5层每月30元,5~10层每月40元,10层以上50元。他立即按照广告上的电话打了过去,预定了这项服务。

“我住4层,每月30元,就一包烟钱!”他说,现在只需在早上出门前将垃圾打包放在家门口,每天准点都会有专人负责拿走,扔到小区的定点垃圾投放处.这样的服务费钱不多,的确很方便。

6月23日,记者按照广告上的地址找到了承揽代扔垃圾的王大爷。他退休后总想找点事做,听到不少人抱怨垃圾定时投放不方便,于是萌生了代扔垃圾的想法。抱着试试的心态,在小区张贴了小广告,没想到需求量还很大,从刚开始的几十户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

据记者了解,重庆不少小区都有人在从事代扔垃圾业务,还有人准备成立代扔垃圾公司。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小吴告诉记者,老家远在巫山的他,正准备从农村找几个亲戚过来,一起从事代扔垃圾工作,如果业务多就专门成立一个公司创业。“重庆棒棒军搬家公司不就是这样搞起来的嘛,我想我这个公司如果搞起来,应该不比他们差。”小吴笑笑对记者说。

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片蓝海将大有可为。现在重庆多家垃圾回收企业已经打造了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可以直观了解垃圾回收、分类和处理的情况。数千台垃圾智能回收箱也摆放在各大小区,通过APP可以看到垃圾堆放情况,一旦显示回收箱垃圾放满,立即有回收公司的“垃圾骑手”5分钟赶到,将垃圾带走。

在重庆城南小区,记者遇到正在装运垃圾的骑手小唐。他说原来自己送快餐,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但快餐主要集中在中午骑送,短时间高密度骑行,还是太累了。“现在改送垃圾,工作强度反而没有那么大,收入还要高一些,觉得挺好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回收早已突破地域限制。2019年初,支付宝添加了“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功能,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根据累计的“能量”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记者还了解到,重庆部分快递公司也推出了“送完快递代扔垃圾”的服务新项目,给客户事先发出提醒短信,在提示所购商品即将配送的同时,还提示若家里有生活垃圾请放在门口,送货时可以帮忙带走等等。

此间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垃圾回收”正在成为环保行业新“风口”。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片蓝海将大有可为。特别是将智能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大产业线相连之后,其表现出的价值已经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有望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成为当红产业。

创新制度令垃圾分类迈上新台阶

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重庆两江新区从2016年底开始探索出一户一卡、一袋一码、分类减量、积分兑换的垃圾分类模式。该区城市管理局通过搭建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辖区住户到物业服务站申请登记,领取垃圾分类环保卡。通过智能二维码机器或服务站免费领取专属易腐垃圾分类二维码,正确投放后即可自动生成积分,积分可用于换取生活日用品。

“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一个科学体系,综合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市民文明程度的高低。”重庆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说,该区结合“二维码”溯源机制和“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机制,强化“标准先导、入户指导、桶边辅导、激励引导、溯源督导”等方式,深入推进源头精准分类,促进形成分类习惯。目前示范区域居民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超86%,投放准确率超82%,回收利用率达30%。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90%以上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被填埋或焚烧。每年15亿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得到再生利用的仅有几千吨。而实现废弃物最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万隆坦言,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垃圾数量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邻避”困局、城市品质形象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垃圾分类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

政策和资本驱动垃圾处理市场可期

连日来,涉及垃圾分类个股大涨。国家政策的利好与环卫市场大火的形势都为垃圾分类市场的升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此背景下,垃圾分类的市场化或许将成为环卫领域的一匹黑马。

在“十三五”政策暖风的推动下,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在内的环保全产业开始踏上发展的高速列车。而资本和跨界大亨的关注,更是使行业在商业模式上面临新的变化。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再生企业信心满满,行业未来形势可期。

重庆社科院王永模研究员认为,再生资源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收旧利废、加工处理行业,而是嵌进整个社会大循环,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城乡环境治理,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打造。因此,行业企业不应再走以前粗放式扩张的老路,要以绿色发展的眼光审视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据分析,在“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预期可达17万亿元,其中固废处理行业投资预期在4.25~5.1万亿元之间。预期“十三五”期间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超过1900亿元,垃圾焚烧处理规模预期可达千亿元。在政策的驱动和资本激励下,垃圾处理PPP项目也势必得到更多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记者 李国 实习生 刘学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