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断臂求生,裁员降薪30%,养殖端、供应端夹缝中求生存|全球新消息

来源: 贺姣

自2018年非瘟以来,行业热点话题除了“防非”,非“降本增效”莫属。尤其猪价低迷时期,从政府、上游企业、经销商到猪场,都在围绕这四个字做文章。行业已经连续亏损一个季度,根据产能推算,或将面临半年的产能供应充足的猪价寒冬时期,这期间猪场求生存方式百出。有企业甚至降薪裁员,薪资降幅超30%,人员优化精简达到30%。


(资料图)

断臂求生

行情高峰时期扩的规模,成了低迷时期的“枷锁”。为了应对低迷行情的冲击,先求“稳”再谋发展,选择缩减规模,“断臂求生”,不失为当下的可取之策。

譬如近日朋友圈流传的案例:罗老板在非瘟时期逆势而上,在猪价低谷期,为保存猪场实力,将猪场规模从6000头缩减至1500头。不仅如此,罗老板还借助资源,在引种、猪精、配种等方面都做了相关的提升,提升员工工作能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将猪场的受胎率做到了90%-94%,窝均健仔数14-15头,窝均断奶数14头,25天断奶重7.5公斤,其7公斤断奶仔猪达到360元/头的水平,与行业龙头企业站在了同一梯队。

普遍降薪30%,裁员30%

近日D音上一个“猪小弟”的播主视频流传开始大规模降薪裁员,视频留言显示,配怀工资从1W+降为9500元/月。

据牧通人才网报道,普遍降薪30%左右,后勤岗面临劝退,有规模猪企现在仅留刚需,饲养员也可以当后勤来使。薪资降幅超30%,人员优化精简达到30%。

降本增效之风吹了一年又一年,企业想尽各种方法缩减开支,尤其当猪价跌得厉害的时候,降薪传闻便愈演愈烈,比如当下。

取消生物安全奖成基本操作,就这工资便一般少500元左右。其次受到冲击的便是能否带薪休假。

有人介绍:招聘时说月休四天,如果不休算加班。可入职后变成5000工资平摊30天,休息的话要扣日均工资。有人4天扣500元,夸张的,便是有人一天扣300,已跑路。

有的企业采取一刀切,直降2K左右“打折”;有的企业从底薪着手,幅度大概35%-40%;还有的企业选择片区调整,部分区域系数上调1%,部分地区又下调1.8%,在职者反映整体降薪30%上下浮动。

从业人同岗收入差距拉大。有人被4月待发的年终奖钓着,有人等来了季度奖金通知却临时被取消。没到手的钱充满了未知,这个月工资到手下个月又变了结算方案。

有的甚至一个省只留一个实验室,其他准备取消,样品发快递给总部检测;而之前卫生、洗衣服、物资领取浸泡都有专人负责,现在都是生产员工轮岗做。

生物安全防控常态化的趋势下,对于大集团来说,员工已经训练有素,流程也熟知。在保证猪场正常运营、员工工作满负荷情况下,将不增值的岗位逐渐退出,也是较快速降本的一条出路。

而对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中小规模场来说,平时招人就难,留下来的优秀人才就更少,上述集团的操作方法,谨慎效仿。但是下文1000头规模场“加薪+工作量”的做法,是值得腰部猪场学习的。

加薪+工作量=提高单位效率

当有的猪场正在执行:主管开8000给7000“明升暗降”的操作时,山东莱州市海跃丹美种猪繁育场的赵燕老板,就明确表态:“员工都加了五百/月,场长加了一千。我就要加工资,要他们珍惜现在的岗位,努力的干,加班干,辛苦干,提高单位效率。”

据其总经理明志刚讲述,现在为了节约成本,公司做自配料,工人自己打饲料,工作量是增加了,但总饲料成本反而下降了,前几天豆粕涨价前定的3750元/吨,东北母乳料猪玉米2880元/吨,一吨饲料平均价降了300元。”

对于一线从业者来说,“加工资+一定的工作量”比“降薪+工作量”更有干劲,而猪场也能留住肯吃苦、更上进的优秀员工。

腰部猪场过度注重数字化管理,降本增效成僵局

为降本增效,猪场数字化管理成了大势所趋。猪场导入数字化管理,让猪场的账算的更清楚,但也陷入了发展的僵局。

比如在采购生产产品方面,负责数据管理者,偏向考虑平均成本,而生产管理者就看重产品对生产成绩的提升。这一点弊端在腰部猪场显现的非常明显,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甚至让一些场PSY回到了十年前十个多点的水平,配种率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多点。

而在集团场,因为体量大、资金足,职业经理人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竞争,与公司签订经营业绩目标,来达到预期的降本增效,效果较佳。

供应端夹缝中求生存

在养殖端面临低迷行情威胁时,而产业又正处于升级时期,不管愿不愿意,供应端都被裹挟加入“降本增效”队伍中来,这对经销商、创新型企业、外企的冲击尤其大,据某动保企业市场部负责人透露,进入龙头企业采购目录的外企,仅剩1家。

随着规模化进一步集中,通过体量与供应端议价,猪场缩减了采购成本,在一时之间快速达到降低成本的结果,而长此以往或将被反噬。

有的企业为了拿到大订单,甚至亏本边缘也接单,只为在行业升级过程中,先占领市场生存下来再谋发展。

但供应端的利润过度被压缩后,放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的研发、更新迭代等费用,将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真正提升养猪成绩的相关技术、产品,难以得到长久落地。

大集团为了满足自己在养猪生产成本、生产成绩提升的需求,甚至收购相关的上游企业,为自己服务。

而中小规模场,最终可能将会面临相关供应端减少甚至消失,最终采购成本越来越高,或者生产成绩提升过程中,相关产品辅佐的力度有限,从而失去降本的可行性。

这在占养殖成本70%的饲料上,养殖户可能感受更深。因为饲料原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位,部分饲企为了维持市场销量,执行全面“豆粕减量替代”,在营养标准上做减法的技术不成熟,导致猪场的生产成绩下降,肉质受损,最终买单的还是养殖户、猪肉消费者。

最终导致养猪业陷入“越降本,成绩越差”的恶性循环中,不可自拔。

以上内容为笔者步入养猪业十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在文章末尾留言,汇集行业人士千言万语,方能共促行业发展。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