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得头破血流!为何规模猪场宁愿拆东墙补西墙仍要扩张?令人深思

来源: 猪好多网原创

最近关于养猪企业“变卖资产”“断臂求生”的相关信息铺天盖地,确实,7元猪价已经持续了4个多月时间,这样的价格除了部分散养户以及规模猪场中的牧原,都在不同程度的亏钱,大概一头猪亏损200-300元,试问,任谁再财大气粗,能撑得住4个多月的亏损?很多猪企已经亏成内伤了,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的风平浪静。


(资料图片)

据了解,在当前的养猪业除了正邦之外,还有不少的规模猪场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其根源都是2020年之后的急速扩产所导致的资金流断裂。那么,规模猪场为何宁愿拆东墙补西墙,也不愿意主动缩减规模呢?

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是生猪行业迈向规模化的关键时期,是养猪业“钧分天下”洗牌、占地盘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行业洗牌的关键期,你没有变成行业中的佼佼者,没有在市场中立足,那么几年后随着巨头们对市场的瓜分殆尽,市场的排位已经定型之后,那个时候再想进入养猪业或者是扩大市场份额或获得一席之地更是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知道随着近几年我国养猪业巨头甚至是寡头的出现,带动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水平迅速提升,目前也已经超过60%了,并且这一数据还会在未来几年再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对比之前以散户为主的养殖模式,规模猪场养猪“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可能性更小,行业规模化后会越来越趋向于稳定,也就是说当这次规模化进程完成之后,市场基本已经“定性”,例如牧原的年出栏量大概7000万头,大约占市场的10%,温氏、新希望等各占市场多少份额基本都有大致的范围了,以后谁再想扩大规模,只能从退出的散户手里抢市场,散户不退出,市场就空不出来,就很难挤进来!

此外还有一点!

国家顶层设计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来“稳产能”“稳预期”,并且政策现在已经从“调猪向调肉”转变,未来为了减少猪病的传播以及稳定生猪产能,生猪市场会向“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为主”转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各个省份都会有对应的生产目标。

例如广东省2023年的生猪出栏目标为3000万头,那么政府就要做好分配,温氏生产1000万头,京基智农生产500万头……那如果你再想进入广东的市场,对不起,没有市场配额了,政府也不会给你批地建猪场了,所以你根本就进不去。

而另一个信息也佐证了这一点。之前我们的生猪“销区”和“产区”划分的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广东就是最典型的“销区”,但是现在广东也在大力“搞产能”。2019年时,《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要求到2025年“全省生猪出栏量保持在3300万头以上、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而寸土寸金的广东搞产能的模式多是利用“楼房猪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的楼房养猪项目已达170个,多以2-4层为主,也有少部分在5-6层之间,在珠三角土地紧缺地区,个别项目高达17层高楼....百花齐放,各家模式并不一致。探索的企业既包括普通规模猪场,也包括温氏、海大、东瑞、扬翔、金新农、京基智农等养殖巨头。

楼房猪场

所以说,猪企是非得“搭进去”老本也得扩大规模吗?并不是那么简单,现在争取的并不是规模那么简单,而是今后生猪市场的“入场券”。

所以话往回说,现在的规模猪场哪怕是亏成了内伤,竞争拼得头破血流,大概率也不会轻易放手,因为一放手,后面的补贴也好,市场红利也好基本上就没你什么事儿了,那我们再多想一步,如果这种僵持的状态维持的再久一些,到底谁会先倒下,为市场腾出空间?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