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一策,制定科学的后备猪蓝耳病驯化程序

来源:

后备猪的成功驯化是稳定种猪群的基础,是稳定生产的前提。在制定后备猪驯化策略部分,推荐基于猪场的背景调查结果,一场一策,制定特有的后备猪驯化程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背景调查

确定本场母猪群感染状态:

根据美国猪兽医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wine Veterinarians,AASV)2021年的最新分类标准,将PRRSV不同感染状态的母猪群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阳性不稳定猪群,该分类又细分为I-A类(阳性不稳定,病毒流行率高)和I-B类(阳性不稳定,病毒流行率低)。I-A类猪场一般为近期经历过蓝耳病爆发或哺乳仔猪排毒和感染率高居不下的猪群。该类猪场可能存在部分PRRSV感染的临床症状:母猪不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数增加,产房仔猪死亡率增高等。实验室检测母猪和仔猪的血清、仔猪处理液、口腔液等样品,抗原(RT-PCR)和抗体(ELISA)大概率呈阳性样品。该类猪场的检测频率和判定标准为:每月检测1次断奶仔猪血清或仔猪处理液,约90d或至少检测4批,阴性结果<75%,则为I-A类。I-B类猪场一般是断奶仔猪血清间歇性出现PCR阳性,母猪和后备猪PCR阳性率较低,而所有猪群均为ELISA抗体阳性。该类别猪场的猪群表现出轻微或没有PRRSV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且生产力已恢复到接近基准线水平。该类猪场的检测频率和判定标准为:每月检测1次断奶仔猪血清或仔猪处理液,约90d或至少检测4批,阴性结果≥75%,则为I-B类。对于I类猪场,还需对PCR阳性样品进行基因测序,了解母猪场可能循环的优势毒株的序列信息。

第二类猪场为阳性稳定猪群,该类别又细分为II类和II-vx类。II类猪群的决定性特征是始终能生产出PRRSV为阴性的断奶仔猪。种猪群通常表现出非常轻微或无PRRSV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且生产力已经恢复到它们的基准线水平。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RT-PCR的结果呈阴性,ELISA抗体多为阳性。该类猪群均不使用PRRS疫苗,但可以使用减毒活疫苗或野毒来驯化后备母猪,前提条件是它们进入种猪群时不再排毒。II-vx类和II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后备母猪、母猪和仔猪可以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该类猪场RT-PCR检测到阳性结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时免疫后2周内检测到的阳性,一般判定为疫苗毒;另一种时免疫后2周以上的猪群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应通过测序判定为疫苗毒还是野毒。II类和II-vx类猪场的检测频率和判定标准为:每月检测或按批检测断奶仔猪血清,约90d或至少检测4批,阴性次数100%(或结合仔猪处理液按批次检测)。

第三类(III)和第四类(IV)分别为趋于阴性猪群和阴性猪群,为了证明PRRSV已从猪群种消除,必须将阴性的后备猪作为哨兵引入猪群,并在同一个栋舍内和原场母猪进行鼻对鼻的接触。在入场的60d后,ELISA检测这些哨兵猪的抗体,如果呈阴性则判定为合格。

确定后备种猪感染状态:

PCR和ELISA检测源头后备猪感染PRRSV的状态,了解后备猪可能携带的毒株类型。

2、制定后备猪驯化策略

对于第三类(III)和第四类(IV)猪场,引种阴性后备母猪群,无需对引进的后备母猪进行驯化;在第二类(II类和II-vx类)猪场中,若为体系内闭群生产模式,后备猪为体系自留,一般已经自然感染过本场的毒株,可不进行驯化;对于引进体系外猪蓝耳病双阴或猪蓝耳病阳性后备母猪的第二类猪场或者第一类(I-A类和I-B类)猪场,则需要在引进后备猪后进行充分驯化,具体驯化程序的制定和母猪场蓝耳防控的目标可参考下表进行。

3、后备猪的成功驯化

当前猪场最实用的方案!后备猪蓝耳病驯化三步法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