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粮价双双进入下跌潮,后续走势谁更令人担忧?

来源: 新农观

自年后以来,消费不断走低,需求不断下滑,猪价、粮价也跟着相继走弱。

猪价不用说了,从去年就开始旺季不旺,一直持续到今年。而大豆也是“高开低走”,小麦更是突然大跌,连累着玉米也跌下阵来。


(资料图片)

一时间,猪价、粮价双双进入了下跌潮。

不过,虽然都在下跌,但是俗话说,各有各的造化,下跌之中也都各自潜藏着不同的上涨潜力,使得市场对于后续走势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就拿猪价来说,当前猪价下跌很多人认为是需求不振造成的,但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在供给端。

去年九十月份,猪价大涨,使得市场看涨预期猛增,压栏以及二次育肥大增,但结果四季度需求走出了一个大反转,使得大批的标猪与大肥堆积在一起,市场无力消化,只好不断顺延。

而年后本来就是需求淡季,再加上顺延的这些大猪,市场就更加无力承担了。虽然说在2月份猪价出现了一波小涨,但是从出栏均重来看,仍然偏高,这意味着,整体供给仍然处于高位,因此到了3月份猪价再次徐徐而落。

不过,随着猪价不断在成本线以下徘徊,部分养殖户压栏情绪减弱,已有出栏倾向,产能不断去化。而需求方面,走出一季度以后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于是,猪价后续涨回成本线以上是非常可期的,而这也基本是市场的共识。

猪价的波动与玉米也息息相关。当前玉米的走弱一方面是小麦猛跌带累的,另一方面也是阶段性的供强需弱造成的。

虽然近期玉米利空消息不断,但是总体上并不那么悲观。

一方面,玉米的需求缺口是仍然存在的,短期内并不容易补足;另一方面,近期玉米的储备收购也将陆续开启,再次释放了稳粮、保粮的信号。

所以玉米虽然走弱,但是基本已接近底部,并且随着缺口逐渐显现,后续仍然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而与玉米相爱相杀的大豆,也是在去年高开之后,受国内需求走弱的影响也渐渐走低。

去年扩大豆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54亿亩,较2021年提高了22.2%;大豆产量达到了2028万吨,比2021年提高23.7%,大豆的综合自给率比上一年提高了3.69%。

但同样受四季度疫情以及年后消费淡季的影响,需求下滑,豆价也频频走弱。

不过今年一号文件中再次明确提及扩大豆,并且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大豆。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豆价逐渐趋稳。

但是小麦的走势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虽然当前小麦大跌的逻辑也是供强需弱,但是小麦的压力明显要更大。

2021年,小麦在饲用替代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守来看,小麦的替代量也达到了3500万-4000万吨,使得小麦的库存也得到了去化。

但是去年小麦开始退出替代,并且去年麦收之前,天气变化较频繁,使得市场上对于小麦减产的预期比较浓重,于是看涨之情四起。

但事实上,去年小麦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增产丰收,并且质量也高于上一年,这意味着,小麦供给是十分充裕的。

而小麦退出替代后,需求回归口粮,变得单一。虽然面粉在我国消费中仍然不低,但是随着肉蛋奶消费的增长,主粮消费呈略微下行的趋势,需求大涨的概率很低。

因此,小麦供强需弱的格局不易改变。

此外,再加上国际小麦频频走跌。

自去年美联储大幅频繁加息后,国际粮价持续回落,到了今年,随着各小麦主产国丰产预期不断,麦价更是接连走跌。

虽然近期,国际小麦在跌至新低后出现了一轮反弹,但是这主要是由于有传闻称,俄罗斯有可能会暂停小麦出口以及对黑海协议下一次续签的担忧而引发的。

不过,这种担忧很快消散了。

因为俄方已明确表态,并没有要暂停小麦出口的打算。另一方面,鉴于之前黑海协议的如期续约,也使得市场情绪稍安。

所以,无论是从供需还是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小麦的走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虽然小麦大跌后,似乎底部已基本可见,但是对于后续反弹的空间却变得迷离不清,甚至市场开始担忧1.6元/斤的小麦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大概谁也没想到,一度数次冲上1.7元/斤的小麦,到了今年却成为了最令人担忧的品种。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